杏彩体育下载

四个农业”的绥化实践——质量农业篇

【概要描述】

四个农业”的绥化实践——质量农业篇

【概要描述】四个农业”的绥化实践——质量农业篇

详情

  年初以来,作为全国产粮主产区,绥化市北林区紧紧围绕“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五良法”作为推进“四个农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发展质量农业上,聚焦稳面积、提单产、增总产,逐步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区域农业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全力当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打造更加稳固、可靠、安全的“大粮仓”。

  谷粒结满穗,新粮喜入仓。当前,正值稻种收储的最佳时节,北林区的稻种粮储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在绥化市盛昌种子繁育有限公司,一辆辆满载稻种的大车排起了长龙,来这里销售种子的车辆络绎不绝,农户们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魏国是东富镇利农村的稻种订单种植户,今年他种植20垧地,打了30多万斤稻种。在收购现场,稻种经过扦样、质检、称重等环节后送入仓库进行储存。眼看一年的辛苦得到回报,魏国心里是止不住地开心,他对记者说:“今年稻种价格挺好,1块9一斤,照去年一斤贵2毛多,我今年跟盛昌签的订单,比市场行情报价高1毛到1毛5,三车稻子卖了30多万。”

  在盛昌种业的种子展厅里,一颗颗代表北林区农业技术成果的种子“芯片”整齐展列,展现着坚韧创新的北林精神和厚重质朴的黑土情怀。绥化市盛昌种子繁育有限公司是我省水稻繁育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集科研、育种、生产、经营于一体,旗下的绥粳系列香稻品种是“北林香米”的母本品种稻。

  北林区还不断加大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以绥化市盛昌种业、苗氏种业、北方稻作研究所、稼禾种业等为代表的种业企业,培育出绥粳、绥稻、苗稻、中盛等一系列优质品种,全省覆盖种植面达到1800万亩以上。绥化市盛昌种子繁育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孙美玲介绍:“为保证种子的质量,企业制定了严格的订单种植标准,全流程标准化管理,严把种子质量关,确保从源头上保障北林香米的品质。”

  近年来,北林区把种业发展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突破点,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持续巩固提升国家级水稻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优势,加快建设国家级大豆良种繁育基地,着力打造以高食味值水稻、加工型玉米和高蛋白大豆为主要品种的产业格局,三大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北林区坚持在产业化和品牌化上持续发力,破难题、补短板,把推动种业振兴作为实现农业振兴和乡村振兴的“芯动能”,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

  在北林区宝山镇永发村玉米收获地块,收获和整地作业正在同步推进,根茬粉碎、翻转犁等机械紧随收割机后,碎混、翻埋,上一秒还留着秸秆的地块转眼就变成了黑油油的土地。绥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立军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马立军说:“通过秋整地作业,直接就把秸秆扣地里,让秸秆腐烂成为有机肥,土壤更松散,而且秋天翻完到春季能提高地温,抢先一周播种。”北林区坚持保护与利用统筹、用地与养地结合,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好黑土地,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利用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益民工程”、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工程”、促进农民增收的“效益工程”,打造一批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高标准农田建得真是好,道修好了,走车干活都方便了,施完肥,这地也更有劲了,赶上好年头,又是大丰收。”北林区西长发镇红发村村民苏士海数着手里的钞票,兴奋地说。

  “通过项目建设,彻底改变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达到路相通、渠相连、田成方、林成网,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农民收入水平也将有很大的提高。”北林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冯士刚说。

  2023年,北林区投资11794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1.51万亩,预计新增耕地3500亩,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1.5%。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了农业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电力配套、生态良好、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抗灾能力强的目标,提升了黑土耕地质量,为粮食高产稳产打牢基础,为粮食安全再上一道“保险”。

  在盛昌种业的智能化育秧大棚里,工作人员正在对设备做日常检修维护,农业现代化的数字化应用是这里最大的亮点。“这个智能温室的温度和水分都是用电脑智能控制的,不仅节约了人力,也提高了作业效率和生产标准。”绥化市盛昌种子繁育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会介绍。

  农业的数字化场景应用慢慢的变成了北林区农业生产的一大特色正逐步推开并大范围的应用。在北林区农业大数据中心,大屏幕上闪动着一张张精密的图表和一串串详实的数据,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连文正在通过监测站反馈的信息,分析全年的农业生产情况,“平台包含作物种植分类、长势分析、地块监测、耕地质量监测、灾害监测、田长制、灾情预警、产量预估、地力监测、农险定损理赔10个模块,是集农业大数据、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农业产业数据科研服务等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

  数字化监管是提升农业生产质效的有效途径,北林区在科技园区及农业公司制作基地安装远程监测系统,为政策制定、指导生产、病虫草害防控、防灾减灾等提供数据支撑,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实现防灾减灾,确保增产增收的效果。目前,北林区已在嘉禾米业、稻米香米业、正大米业、盛昌种业等生产基地建设数字化示范基地10个。

  数字化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北林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胡占军介绍:“截至目前,北林区已建有农业大数据平台3个,田间电子监测设备19台套,益农信息社171个,电商商城1个。”北林区还把数字应用与质量溯源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全区38家绿色食品企业与国家和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实现衔接。正大、嘉禾、稻米香等绿色食品企业应用物联网、数字化技术和通过二维码扫描、APP互动,实现了种植、田管、加工、包装、销售全环节可视可追溯。

  在推进质量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北林区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提升农业质效的重要手段,推广应用智能催芽、旱育稀植、大垄双行、生物防控、节水灌溉、全程机械化等技术,粮食作物标准化技术到位率95%,提高了农业种植标准化水平,实现提高单产,确保粮食安全。2023年,北林区推广玉米、大豆大垄双行技术5万亩,综合组装配套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打造了高产田、样板田,构建起粮食高产高质高效的生产体系。

  在秋慧丰公司农服植保公司,无人机操作员顾嘉健正在汇总梳理全年的作业数据。“多光谱成像就像人用医疗器械体检一样,精准成像。能够最终靠对地块苗情实时扫描,根据作物长势确定施肥方案,科学精准变量喷施叶面肥,达到增产增收效果。”北林区通过建立监测站,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飞、地面监测系统相结合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手段,实现了灾害监测预警、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在新华乡玉米科技示范园区,大型整地机正在田间驰骋穿梭,进行高标准整地作业,机车所过之处,黝黑松软的土壤翻滚而出。在机车手李文平看来,新型的整地机械有着很多优势,“这个机械比以前的老机械作业平整度好、整地标准高,一天能干300亩地左右,深度达到30厘米。”他对记者说。

  今年,位于北林区宝山镇的立军现代农机合作社采用了110厘米大垄平播技术,理事长马立军说:“今年秋收和秋整地几乎是一起进行的,8台机械齐上阵,一边收获,一边整地,土地实现黑色越冬,抢出积温,播种期能提前一周左右,有助于粮食增产。”

  “高端农机+航化作业”让北林农业“上天入地”、再上台阶,也让农业生产更精准、更高效。目前,全区农机保有量达2.2万台,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9.65%,通过推广应用先进高端收获机械,实现了机收减损增粮。

  围绕手段方式创新,北林区全力落实落靠“田长制”责任,大力推广“垦地合作”新模式,把打造高质量农业种植科技示范园区作为“做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干”的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垦地合作科技园区5个、面积3000亩,发挥北大荒农服大机械优势,规模化开展以深翻、深松、秸秆还田为主的秋整地,为明年春播生产赢得主动权,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新华乡三发村康英华种植合作社就是垦地合作的受益者,这个合作社通过垦地合作,提高了作业标准,实现了增产增收。理事长康英华说:“原来的种植结构一垧五六万株,现在我们园区能达到七八万株,产量提高了20%,效益大大地提高了。”

  北林区农业技术中心主任李连文介绍:“通过垦地合作,发挥北大荒农服的生产和管理优势,在节本增效、减损增收、提质增量方面持续发力,逐步的提升园区科技含量,打造‘农机+农技’的示范标杆,推动了区域农业生产提档升级。”

  2023年,北林区在9个乡镇打造玉米、水稻、大豆科技示范园区12个,与北大荒集团绥化分公司农服中心开展垦地合作,对5个科技园区实现全程农机托管,借助农垦的先进的技术、机械、模式,进一步释放了粮食产能。

  绥化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候选人、北林区委书记单伟红介绍,作为寒地黑土核心区,北林区充分的发挥绿色物产资源优势,不停地改进革新营销战略,着力叫响“北林香米”金字招牌,力争两年内品牌价值突破100亿元,让北林香米香飘万里,实现农业发展质效“双丰收”。按照省委提出的“四个农业”要求,在发展质量农业上,北林区从始至终坚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不断丰富质量农业的内涵,持续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充分的发挥种业优势,打造高端稻种研发推广高地,大力推广垦地合作新模式,在农业产业化上持续发力,大力推广高端农机和数字化场景应用,打造智慧农业先行区,为推动现代化大农业高水平发展贡献北林力量。

  北林区坚持把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作为首要担当,深入贯彻全省“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锚定“一乡五业”、聚焦“四个农业”、落实“五良”措施,建强“两头两尾”,逐步的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推动现代农业向更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4.8万亩,预计粮食产量26.64亿斤,实现“二十连丰”。

杏彩体育下载